金融动态 NEWS

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时间:2025-08-19来源:未知 作者:acetouzi 点击:

近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设置的四个专栏均与优化信贷结构有关,分别聚焦小微金融服务、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信贷结构优化、金融支持高品质服务消费。

专栏一回顾了普惠小微金融服务十年成就,并展望下一步发展。“整体来看,过去十多年普惠小微金融服务质效取得了明显提升。”业内专家表示,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功能、同时研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将是下一步发力重点。《报告》表示,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落细和效果监测,同时聚焦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关切问题,着力疏通堵点、破解难点,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不断提升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明显改善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业内专家分析称,普惠小微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得益于各项政策、机制充分发力。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支持普惠小微等领域发展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到能力建设多管齐下,持续健全金融支持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企业融资的可得性、普惠性与便利度,一系列积极成效正在加速显现。与此同时,普惠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融资普惠性不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2025年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48%,比3月份下降1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6个基点,较LPR改革前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提高,融资便利性有效提升。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缺抵押、融资难的问题。数据显示,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近三成,比上季度末高0.7个百分点。

在聚焦普惠小微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完善政策框架,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9%,远高于整体贷款增速。从覆盖范围来看,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27.4万家,获贷率(获贷企业户数与名录内企业总户数之比)达到50%,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攻克技术难关、实现成果转化注入了强劲金融动力。

“央行一系列支持举措正全方位为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赋能,未来随着相关政策持续落地显效,金融活水将更精准、更高效地流向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业内专家如是评价。

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

尽管小微企业融资情况不断改善,《报告》也指出,受部分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压力增大、银行尽职免责机制可操作性需进一步增强、融资担保和信息共享等配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质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有业内专家建议,要进一步研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同时要进一步细化实施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用好各类服务平台和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在信用信息领域已经开始进行整合,也有不少跨部门、跨区域合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数据烟囱”“信息孤岛”等现象普遍存在。

作为数据的重度“依赖者”,金融机构人士深有体会。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银行仍希望相关数据能够“更多一些、更广一些”。该人士建议,进一步深挖本地数据,在海关企业进出口、核心企业供应链、企业招投标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实际上,各地在数据维度方面参差不齐,标准也不尽相同。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很多地方平台的数据内容重复度较高,税务、公积金和社保等核心数据归集和清洗存在差异。在应用层面,主要是以征信报告查询方式为主,多是辅助决策作用,但在诸如支撑商业银行线上“秒批秒贷”产品开发、贷后管理等深度应用场景,需要突破数据线上授权、数据线上调用、数据质量管控方面不少“瓶颈”。

记者了解到,央行征信中心积极推进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旨在通过对资金流信用信息的挖掘分析,深度提炼企业与公用事业部门、商业贸易伙伴、投融资伙伴的资金往来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地刻画企业信用图景,帮助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小微企业。

摆在信用体系探索者面前的路还长。“要避免简单地复制粘贴,从而忽略了普惠金融产品的差异性和适用性。”一位业内人士提示,当前很多平台提供的报告还比较标准化,缺乏利用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进行精准分析,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

        (来源:金融时报)



上一篇:增供给、降成本!金融发力破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