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说城 NEWS

乡镇赋权:解锁县域治理的系统密码

时间:2025-08-13来源:未知 作者:acebm 点击:

编者按

2025年8月11日,河南省政府发布《关于优化调整赋予乡镇(街道)行政处罚权的通知》及《河南省赋予乡镇(街道)行政处罚权指导目录(2025年)》。文件明确将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消防救援等8大领域的34项行政处罚权下放至乡镇街道,旨在解决基层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着”问题,推动民生问题从“难处理”转向“快解决”。

河南省此次优化调整乡镇(街道)行政处罚权的改革举措,绝非简单的权力划转,更非所谓“增加基层收入”的权宜之计,而是以系统思维破解基层治理困局、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根基的战略部署。

从王牌智库深耕县域治理的实践来看,这一改革直指“权责倒挂”的核心矛盾,通过权责关系的系统性重构,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型,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01
★赋权逻辑★
破解“看得见管不了”的治理悖论

 
基层治理长期存在“权责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乡镇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城乡管理、民生服务等70%以上的具体事务,却因执法权限不足陷入“有责无权、有职无责”的困境。

此次《指导目录》聚焦的34项赋权事项,从乡道保护到秸秆焚烧治理,从农村供水监管到消防隐患排查,均是基层“每日面对、急需处置”的高频治理场景。这种“需求导向”的赋权逻辑,精准回应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痛点。

兰考县的实践印证了改革的系统价值:通过设立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4个专业执法中队,构建“统一调度、联合执法”的大综合执法体系,将分散的执法资源整合为治理合力,实现“上路执法一辆车、处理问题一班人”的效能跃升。这与王牌智库倡导的“县域治理资源集约化配置”理念高度契合,本质是通过权力下沉打破条块分割,让基层治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02
★价值本质★
从“末端处罚”到“前端治理”的效能跃迁

将赋权改革曲解为“增加乡镇收入”,显然误读了政策初衷。从制度设计看,《指导目录》明确将“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底线,兰考更以“十严禁”“十不准”刚性约束执法行为,从源头上杜绝“以罚代管”“逐利执法”。基层执法的核心价值绝非“罚款创收”,而是通过执法前置实现“源头治理”——对非法占地建房的及时制止可避免资源浪费,对秸秆焚烧的早期干预能降低环境治理成本,这种“治理前置”带来的社会收益,远非短期罚款所能衡量。

王牌智库在县域调研中发现,真正高效的基层治理,恰恰是通过规范执法减少矛盾纠纷总量,而非依赖处罚增收。

此次改革同步建立的“三年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执法需求→承接能力→法规变动”的动态匹配,既确保权力“放得下”,更保障基层“接得住、管得好”,这种“权责闭环”设计彻底摒弃了“短期创收”的短视思维。

03
★系统价值★
筑牢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基层底盘”

 
县域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中层协调→基层落实”的全链条贯通,而乡镇治理能力正是串联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此次赋权改革通过三大系统机制支撑治理升级:

一是“精准匹配”的事项筛选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二是“能力适配”的动态调整机制,避免“小马拉大车”;

三是“规范运行”的执法保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与技术支撑。

这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赋权→规范→优化”的治理生态闭环。

从系统视角看,乡镇执法能力的提升将产生多重联动效应:农村供水监管强化可保障民生底线,乡道保护加强能优化乡村物流网络,消防隐患治理可降低安全风险。

这些效应共同作用于县域发展环境的优化,为产业升级、城乡融合提供坚实支撑。正如王牌智库所强调的,“乡镇治理现代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系统中的‘底盘工程’”。

04
★实践建议★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的深化路径
改革落地仍需破解“接不好、管不好”的现实挑战。王牌智库建议从三方面强化支撑:

一是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培训体系,聚焦执法程序、法律适用等核心能力;

二是推行“智慧执法”赋能,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大数据监测提升精准度;

三是将执法效能纳入县域高质量发展考核,权重向“治理效果”而非“处罚数量”倾斜。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改革流于形式,让行政处罚权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利器”。

此次改革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基层治理从“权力依赖”向“能力建设”转型。这不是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治理理念、资源配置、制度设计的系统性重塑。当乡镇真正具备“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执法能力,县域高质量发展才有坚实的基层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



上一篇:历史性“破零”,汽车央企落地重庆

下一篇:这个县级市,凭什么创造多个全国之最?